2)第182章 第 182 章_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多盯着些粮市,有什么风吹草动、不对劲的事,立马回禀。

  又唤来三族族长,叫他们收紧族仓里的粮食,牢牢攥在手里不外售。

  时值月末,又要给府上仆从发月钱了。这日夜里,杨时月跟裴少淮说了一件怪事,她说道:“府上铜钱不够,妾身今日让申二家拿银币去同安钱肆换些铜钱回来,钱肆掌柜与申二家相熟,便劝她拿银币去泉州府泰德钱肆换成泰德票号,每五两银多得两钱的纸票,再到集市里采办,换成铜板子。这一来一回,虽多走了几十里路,却能多换二两银额的纸票。”

  申二家守规矩,不敢擅自作主,回来便将此事一五一十报给了杨时月。

  裴少淮平日里曾给杨时月讲过一些钱法、税法,令其略通一二。

  杨时月又道:“钱肆本是氏族乡绅们谋利所建,岂会无缘无故给百姓让利,妾身觉得这里头有诈。”

  裴少淮听后,神情一凝,当即了然——对家又开始放手段了。

  所谓的钱肆,是民间有财有势的大绅大姓设立的“钱铺子”,可以折算兑换各类金银货币,还可对外放利钱,靠的是财大气粗和所谓“信用”。

  在泉漳一带,有个两个奇特的现象。其一,大庆印发宝钞不值钱、难以流通,几乎没什么人用,可几大钱肆印发的票号,却流通得很,票面金额从不曾短缺过——因为大绅大姓讲信用。

  其二,因为此地长久以来贩私严重,商船来来往往,市面上流通的货币纷乱繁杂。钱肆正是应此而生。

  即便朝廷已经统一发行了银币,短短数年间,一时也难以改变现状。只能说用银币的百姓越来越多,但票号、旧币依旧流通着。

  几大钱肆掌握在泉州府氏族手里,眼下成了对付裴少淮的工具——他们不惜“弃信”,剥夺百姓钱财,从而为民乱创造时机。

  裴少淮想明白以后,先是肯定了妻子的猜测,说道:“时月,你的直觉是对的。”

  他先让妻子坐下,俯身靠在她身畔,一边执笔在白纸上书画,一边解释道:“泰德钱肆悄然改了银两和票号之间的兑率,有乡绅氏族作保,短时之内,票号在市面上尚且还是值钱的,普通百姓便会觉得兑换票号有利可图。”

  杨时月顺着往下想,道:“如此,真金白银便到了泰德钱肆手里。”

  裴少淮点点头,道:“但他们的手段恐怕不止如此。”

  他引导问道:“你猜他们会拿这些银两买什么?”

  杨时月后背一凉,抬头,惊愕望向丈夫,猜道:“粮食?”

  “正是。”裴少淮继续解释道,“如果我没猜错,这些大族会以高于市面的价格,用这些银两从农户手里收购粮食,再次让农户、小粮商觉得有利可图,欢欢喜喜把手里的余粮转售给他们。”真金白银高价买粮食,图的也是“信任”。

  请收藏:https://m.biquge0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