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十一章 情势突变回程急_推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秘和吴惟忠正要往杭州府去,到张家走一趟,李秘惹了范重贤也只是无心之举,没想到这纨绔子竟然把自家老子,布政使司的范荣宽给搬了出来。

  这范荣宽虽然与吴惟忠言笑晏晏,但若你掉以轻心,只怕被啃得连骨头都不剩。

  范荣宽提出让李秘协助查案,也并不是甚么值得意外的事情,因为古时官场办差,都有比限,也就是说,都有时间约束,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任务,第一次罚银子,第二次打屁股,惩处也是越来越严厉。

  岂不见古代经常会出现一些冤假错案,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个比限的制度。

  因为有了这个制度,官吏们的压力会非常大,古时的刑侦技术又落后,无法获取更多的客观证据,但古时办案却充满了主观性,而且口供为王。

  也就是说,只要有了口供,只要有人认罪,即便没有找到证据,也足以进行判决。

  所以这些个官吏们为了完成任务,自然就会制造一些冤假错案,偏生这种冤假错案的制造成本也是极低的。

  古时罪犯的案子也需要层层上报,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新审视,最终才能定案。

  而且判决死刑的权利并不在地方,县官只有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才能自行决断,故意伤人或者其他大案要案,需要按察提刑使司来决断,甚至于三司会审,到了刑部才能核定死刑。

  古时交通部便利,信息传递也需要消耗大量时间,所以一般会在固定的时间,或者不定期,对死刑进行集中处决,这个时间段一般会放在秋天,所以也叫做秋决,百姓们俗称秋后问斩。

  也就是说,地方牢房里头,会关着很多等待审判的犯人,官吏们只需要给他们一点好处,一桩罪名也是死,两桩三桩十八桩也都同样是死,冒名顶替一下又如何?

  这也只是其中一种情形,许多冤假错案都是官吏一手制造出来的,为的就是避免这个比限。

  范荣宽让李秘协助调查,分明是看不起李秘的本事,若李秘查不出案子来,即便他是外地捕快,只是协助调查,而并非此案主理,吴惟忠脸上也挂不住,让李秘当众出出丑,也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

  再说了,范荣宽的主要目的还是阻止他们去杭州,只有让李秘继续留在嘉兴府,他才能好好整治这个大言不惭的下作人,若李秘跑到杭州去,又有吴惟忠跟着,他还如何给儿子出气?

  吴惟忠自然知道范荣宽的打算,也知道李秘只是个捕快,而范荣宽是布政使,李秘想要拒绝也不成,但李秘是自家徒弟,他这个当师父的,又岂能不回护徒弟?

  “贤弟说笑了,他一个小小捕快,又能做些甚么,能惊动贤弟这个藩台的,都是大案要案,自有理刑馆和提刑司来操持,若连这两个衙门都处置不了,李秘

  请收藏:https://m.biquge0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