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71章 良渚刻符_满级考古大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底部。

  这很难不让人想到,祖辈们在碗底上,刻上自己的姓,来表示器物归属的这个习惯。

  刻上了自己的名字,那这个东西就是属于我的了。

  这种习惯,甚至可以说是人类从原始部落时期就有了。

  当“私人所有物”这个概念被普及后,人类就迫切的需要有一种办法,来证明这些物品是自己的。

  在物品上留下属于自己的记号,显然是最容易的一个办法。

  陈翰还记得,他上大学哪会,大家冬天的时候都需要到热水房取热水。

  当时整个学校几千号人,都是用暖水瓶取水,因为学校小卖部的暖水瓶长得都差不多,无非就是颜色不一样,所以经常有同学会拿错别人的暖水瓶。

  为了避免互相之间拿错暖水瓶,后来大家就都会在暖水瓶的那个瓶塞上,用记号笔写下自己的名字和班级。

  这样就再没出现拿错的情况了。

  想来,五千年前的良渚古人们,想法和现代人也不会有太多区别。

  对于良渚时期的古人来说,陶器已经是家里为数不多的“日用器”了,并且还不是家家户户都能有全套的。

  以前这些东西是经常会互相借来借去的,今天从你家借一个碗,明天从他家借一个壶。

  这种事情甚至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贫困时期,都还时常有发现呢。

  那么,只要刻个字就不会搞错是从哪里借来的了。

  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匠师留名”。

  在自己制作的器物底部刻个符号,代表这个陶器是谁制造的,这也是古人常用的一种手段。

  尤其是出名的工匠,做的东西自然更受欢迎一点,就需要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目前,卞家山、庙前、庄桥坟等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554件带刻符陶片、石器和玉器,符号总数达656个。

  大部分都是发现于器物的底部。

  这说明这些符号,首先不可能是随便乱涂的,肯定是有某种规律的,是良渚人主观意识做出的行为。

  但是!

  它们依旧是刻符,而不是文字!

  为什么?

  因为单个,或者说一两个刻符,是不够组成“文字”的概念的。

  什么是文字?

  不管是中文的方块字,还是西方的各种字母,都满足一个概念,那就是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句子,文章。

  完整的句子,文章,才能够蕴含或者说承载信息量。

  甲骨文为什么会被认为是华夏的第一种文字。

  就是因为,刻在甲骨上的甲骨文,是完整的句子。

  每片甲骨上的句子,记载的都是完整的一件事情,是可以翻译出来的。

  比如祭天啊,征战啊,君王去世啊,继位啊之类的。

  这才是文字。

  而良渚的刻符,不管是在玉器上,还是陶片上,又或者石器上,大部分都是单一的一个刻符,或者两个。

  很少有两个以上的刻符。

  这样的刻符,是不能形成完整的句子的。

  没有完整的句子,说实话,现在的文字学家也根本没办法去翻译这些刻符到底是什么意思。

  其实文字学家的要求并不高。

  不要求你留下几十个文字组成的文章。

  但是至少也得四五个字吧?

  哪怕是四五个字组成的刻符,那也勉强算的上是能证明文字诞生了。

  因为四五个字,按照华夏古人的写意文字传统,已经可以承载很多信息了。

  比如我国的成语,大多不都是四个字四个字的。

  四个方块字,组成的成语,已经可以承载很多信息了。

  可惜,良渚发现的刻符,大多都是单子或者二字,根本不能组成完整的句子。

  这让所有考古人,都十分遗憾。

  请收藏:https://m.biquge0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