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十一章 混入考场_执宰大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行一步来到大同府,第一站就是九边之一的大同镇。身为五百锦衣卫的百户秦禄也从一个小旗连升三级,为了易天和陈琬儿二人的安全,秦禄暗中安排了五十锦衣随行,就跟在他们身后距离不会超过四里。

  此时,易天化身一名秀才,而路引和身份也早已准备好了。今年适值大明嘉靖十八年三年一度的恩科,也是嘉靖帝御极以来的第六次恩科,所以山西各州府的秀才和举人们都将参加大试。只不过有区别的是,秀才们参加的是乡试,而举人们则要不远几百里赴京师参加会试。秀才为的是中举,举人们则是为了三年期待已久的会试能够考中贡士,然后才有机会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参加了殿试即便得不了头名状元,点不了头名三甲那也能混个同进士出身。到时候会被安排到翰林院修习三年,之后有机会调入六部观政一部分时间,没有门路的则会被下放到有缺的地方当个知县、知州的父母官。只要一入殿试,那就是鲤鱼跃龙门。苦读十几年,考得生员拿到秀才,层层过关斩将到殿试,那是需要真才实学的,当然也缺不了门路和好的主考官。

  w}j首发

  大明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为殿试,也成廷对,乡试次年,即丑、辰、未、戌年春季,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又称礼闱、春闱,考三场,每场三日。考中者均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後贡士再由皇帝亲自御殿覆试、择优取为进士。殿试试期一天,依成绩分甲赐及第、出身、同出身,然後释褐授官。

  无论县试、府试、院试还是乡试、会试、殿试,每场大试的主考官和考生的关系是很紧密的,千万不要用后市的眼光来看大明科举以后的师生关系,否则你就是大错特错了。东汉时称儒学宗师亲自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东汉中后期,渐与宗师形成私人依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成为世族豪强地主的一种依附。东汉入仕主要通过察举、征辟,又需官僚举荐,于是大批追求功名利禄之士纷纷投靠以儒学起家的官僚门下充当门生。门生投靠宗师举主者日多,对门阀大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充当门生,不仅要出财货,致赙赠,还要为主人奔走服役,甚至要为主人行不法之事,门生要以君臣父子之礼事宗师举主,主子死了要服三年之丧,并继续侍奉其后人,形成一种世袭的臣属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依附人口的门生,大致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门生属于被剥削阶层,常用于军事活动或生产活动,他们的身份地位相当于部曲、佃客。另一部分门生是比较富裕的庶族地主,他们为了提高社会政治地位,求取官职,

  请收藏:https://m.biquge0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