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三十二章 莫掌柜的马帮队(五)_大明求生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次往院内扔进了不少火把,直接引燃了内院一间柴房,趁着混乱,一帮瑶民冲进衙门正堂,马玠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命衙内差役打将出去,一边差人送信给都御史府平安伯讨救兵,好一场乱斗,打斗了许久双方也没见血光,可见双方下手都留有余地,不想引出人命。可是马玠原本就有点纨绔,依仗老爹是当朝兵部尚书,把一些敏感的问题看得非常简单,加上性格使然,在乱斗中,把那个吴家驹一刀毙命,跟随而来的几个土司一看出人命了,也就带着众多瑶民一哄而散。

  在古代如果打死一个普通百姓或是一些难民妇孺什么的,对于像马玠这样的官价来说,就当是杀了一只鸡又或是打死了一条狗,根本不会影响到前程问题,当然也不会座什么牢,可是这吴家驹可不是屁民,而是辅国将军朱栯弶的小舅子,这一下就把事情闹大了。

  大明可是以孝治国,既然讲究孝道,那么势必要讲人情了,“孝”在古代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常看到一些古书、电视剧中讲“当今皇帝以孝治天下”。为什么是以“孝”治天下呢?而不是依法治国?《论语》的中心思想是“孝悌”。子女敬爱父母谓之孝,尊重兄长前辈谓之悌。存有孝悌之心,就不会犯上作乱。由此可见,儒家认为人伦是统治的基础。

  《孝经·开宗明义章》载孔子言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所谓“至德要道”并非什么高不可攀的玄机妙法,而是每个人都与生俱来,先天固有的“知”和“能”。

  在儒家看来:凡是那些属于每个人不学而知、不思而能的知识和能力,是人类生来即有的天赋本能。尚在襁褓中的两三岁幼童,没有不知爱他的父母的;待他长大了,没有不知道尊敬兄长的。爱戴父母是仁,尊敬兄长是义。这是两种可以通行于全天下的品德。孝悌就是这种良知良能,亦即人类善良天性的典型表征。

  近代随着西方的思维方式已有百年,对自己老祖宗另一套体系自然难以适应。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法可依,哪怕是律法错了,也要执行,用法律约束每一个人的行为及做人准则。而我们的先祖们,早就明白了这一点,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还要讲究人情、孝悌,每读古人之书,总感觉似懂非懂。不免产生疑惑:人性真的像儒家心性论者想象的那般纯真至善吗?若人人回归天性,世界就会太平大吉了吗?当看到“以孝治天下”的说辞时,内心又会疑惑:国家真的能够靠一个“孝”字来治理吗?

  如果你是出于孝道而杀了一个人,在古代就会从轻发落,大明就是一个讲究人情世故的社会,天下的是非对错无外乎一个利字,底层社会讲究的就是家族宗亲

  请收藏:https://m.biquge0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