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百一十五章制作湘妃折扇_山村小仙农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天,陈青牛飞去湖北湖南九嶷山,用刻刀砍了一些竹上均匀铺洒红褐色斑痕,迹似泪珠,形如烟霞、疏密得宜、韵味隽永,底子洁净细腻、半润半涩如蜡,上好的湘妃竹。

  他将制作湘妃折扇需要的东西全都放在院中的桌子上,坐在桌子后的梨木椅子上制作湘妃折扇。

  宋檀儿手持直播杆,在一旁拍摄。

  在华夏,很多东西一旦进入了文人的审美视野,有了文人的参与,就超凡脱俗,登堂入室,成为文房清供、手中雅玩,进而被冠以“文人”之名。

  文人画自不必说,比如说,太湖石被称之为“文人石”、菖蒲被称之为“文人草”、紫砂壶被称之为“文人壶”。

  再比如说,备受文人雅士喜爱的折扇,就被称之为“文人扇”。

  古人袖袍宽大,而折扇又便于随身携带,不用时藏于袖中,所以折扇又被称为“怀袖雅物”。

  折扇以竹木为骨,纸为面,因而又常称为“纸扇”。

  折扇文化真正风靡华夏,是在明朝以后。

  永乐皇帝——明成祖极为喜爱折扇,并传令内务府大量制作折扇,分赠嫔妃、臣子,折扇名声大噪,一时价高,值五金之多。

  民间雅士也纷纷效仿使用折扇,此后折扇便广传于世。

  对于文人雅士来说,扇子不仅仅是扇子,还是一个诗、书、画、刻、印的载体,更是一件集玩赏、收藏、社交工具为一体的雅玩。

  一把文人扇,可以说是文人雅士标榜自身身份、地位、品味的最好展示品。

  同是扇子,蒲扇多为贩夫走卒所用,虽有风,为俗人之风也。

  而“长袖纶巾折扇摇”则是文人雅士的风雅,动作从容,面带微笑,仪态优雅。

  一把文人扇的灵魂,就在于扇面的书画。扇面徐徐展开,山水花鸟,诗情画意扑面而来,风雅无比。

  水墨折扇从问世至明清盛行,一度吸引不少名家在扇面上题诗作画及雕刻,扇中水墨也赋予折扇精细雅致风格。

  陈青牛要做的就是一把十分风雅,精致的水墨湘妃折扇。

  好料亦要好工,一件湘妃折扇最终效果好不好,三分看料,七分看工。

  陈青牛第一步,制作扇骨。

  通过选、煮、切、削等步骤,分成备用大小块竹板以待备用。

  第二步,大骨修型、削边。

  选料,进行定形、削边、反复打磨,这个过程大致需要1~2小时个小时,才能制成折扇的大骨。

  第三步,小骨打磨。

  选料,进行削边,打磨,但小骨比大骨多了一道去皮。

  还需进行组合固定、打孔、细节修形等环节,反复打磨,才能成为可以使用的小骨。

  而一把折扇小骨的制作,大约需要花费2~3小时。

  第四步,修平扇边。

  大小骨制作完成后,便是细修扇形、烫钉。

  烫钉后扇骨初成,再需烘烤定形,捆绑定

  请收藏:https://m.biquge0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