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74章 落难_万历新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去往京师应征格物博士的路上被拉来工地上的。

  追求梦想的少年万万想不到的是,自己刚进河南,就在路上被打了闷棍,盘缠全被抢了不说,还被彰德府的衙役给拉了民夫。

  幸亏他有些机灵,没有说自己是已经进学的童生。装作大字不识的样子,他被安排在一伙山东人的队伍里,每日辛苦劳作——据先前被拉来的民夫讲,干满三个月,就可以被放归。

  拜皇帝“双优异荫一子”的政策所赐,凡是能跟“治黄淮水利工程”沾边的地方官全都红了眼睛。彰德府安阳县工房总书李善果被县令逼得没法,和刑房的马典吏等人想出歪招,把进入安阳的过往客商和行人,有选择的按上“游荡生事”的罪名,拉到工地干活。

  当然,安阳县对入罪来往行人是有讲究的:落单的不用说,因为这年月孤身行路而不结伴的有一个算一个,肯定是一点背景都没有,就是有点小背景一个人无凭无据的也没处喊冤去;其次带货客商要分清大小,打听清楚跟脚——行脚、做小买卖的方可入罪,否则将某位国公、伯爵的门人给拉了去,不免将来麻缠。

  马典吏还吩咐了衙门的快手、帮役,读书人的也不要。大明的读书人非常难缠,小小秀才的老师搞不好就是士林领袖,清议班头,因此连“童生”马典吏也是不要的。不过一旦拉错了,一定是往死里收拾,徐光启出门没戴童生头巾,被拉倒工地上要是暴露了身份,很大可能性命不保。

  这些“游荡生事”者被拉到工地上以后,干的比骡子多,吃的比兔子少,稍有偷懒便被鞭子招呼,徐光启就看见了好几个被收拾死后不知抬去何处的劳工。

  干活期间,徐光启也曾暗暗琢磨偷跑,被一起干活的一个汉子叫王鹏的拉住了——这王鹏正是安顿了东北霍太公一家,跑到河南王家干了两年的那个王鹏。

  这家伙虽然在霍家大迁徙的路上长了不少见识,但被东北的官府也造成了些错觉——以为这满天下的官府都如辽东和大宁衙门里面那般爱民惜声的。

  王鹏从离开东北之后,直接拿着王老太爷的推荐信去了王从云处,先干了一年账房,又干了一年掌柜。王从云在河南商贾里地位很高,王鹏这两年干的也顺手无比,见识的鬼蜮伎俩都是官商场上的文斗,还真没见识过帝国底层苛待小民的龌龊手段。

  到了万历五年初,自觉已经摸清商场门道的王鹏辞去掌柜职务,准备拿着这几年的积蓄下海大干一场,挣一份家业。他比徐光启行路的经验多些,和好几个同乡结伴同行,没想到却跟徐光启遭遇一样,先是在路上遭遇了劫道的好汉,然后和徐光启在同一天被拉到工地上来了。

  幸亏王鹏两年所积都通过王家商路分批次捎回老家,自己

  请收藏:https://m.biquge0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