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03章 招兵_万历新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时的一个农夫,一年能伺候十亩地就算老把式。而辽东尽管土地肥沃,但生产资料严重不足,十亩地一年在最好的年景能达到极限也就是十五石。

  如果主家虐待,汉奴积极性不高的话,每年养一个汉奴的女真部民家连七、八石粮食都收不上。——这还是在家中妇孺一起上阵伺候田亩的情况下。

  王杲覆灭后,女真上下都处于朝廷重威之下。虽然缺粮的危机没有迫在眉睫,但女真普通部民失去了自家的汉奴,也陷入了明年无人种地的恐慌。虽然好多穷苦的女真部民已经半耕半牧,但没有汉民指导,他们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对此时已经失去希望的女真底层部民来说,突然被告知辽东树旗招兵,且待遇优厚,他们的的的确确感受到了皇帝的无上恩泽。

  朝廷许诺:凡女真一兵带马投军者,立即发放安家粮十五石,并每岁供粮七石,棉花四斤,从军时首级功赏与汉兵同。不带马投军者,安家粮减半,其余相同。

  从军三年以上或得首级功者,由官府组织其家与汉民结成帮扶对子,两家耕地合并,汉民指导其家属耕种技术,所获口粮六四开。

  这两项政策,如同刺破乌云的一缕阳光,给了女真底层部民生存下去的无限希望。

  效果好的超出了朱翊钧以及朝廷上下最乐观的估计:女真青壮踊跃参军,如同涓滴溪流汇成湖海。

  万历三年的春季到来前,参加遴选,并获得参军资格的女真已经达到了五万人,共携带马匹八千多匹。许多女真家族,出现了妻送夫、母送子踊跃参军,保家卫国的感人场面。

  有一个家里儿子多的女真部民,除了留小儿子守家之外,其余的哥儿六个,和其父一齐参军,获得了辽东巡抚张学颜的接见表彰并被树立成典型。

  根据对女真各部情况最熟悉的李成梁奏报,此际分布在白山黑水之间的男丁口数大概二十六、七万,具有作战技能的约三分之一。朝廷这一笊篱下去,一多半的女真兵都被捞了出来。

  对于基层女真部民的踊跃参军现象,在虏酋间引发剧烈恐慌。由于参军的女真战士在各部的分布并不均匀,生活条件差的小部落几乎被朝廷抽成空壳。

  如此一来,或明或暗的抵制几乎成为必然。然而,再强大的抵制也抵挡不住部民对粮食的渴望。按照招兵令的规定,告发自家部族首领阻碍部民参军的举报,辽东总兵府年后每日都能收到。

  辽东总兵府在多个边镇都设立了接访点,专门接待鬼鬼祟祟的女真部民来上访,成了让朝廷上下瞠目结舌的一道奇观。

  李总兵按照查实的举报,高举屠刀,又在东北掀起一阵阵腥风血雨。

  与此同时,包括刘应节、张学颜在内的各阶层文官,陪同女真酋首日夜笙歌。朱翊钧曾开玩笑般表示,蓟辽文官如果谁没喝出胃出血,算失职。

  皇帝也一改明朝历代皇帝赏赐女真的小气模样,珠宝绸缎、精美瓷器、炫奇马具包括日升隆的精美生活用品,都如流水一般赐给了以王台、纳林、觉昌安为首的一大群女真贵人。

  到了后期,女真贵人手里若没有精品玉扳指都不好意思拉弓,没一个拴着金珠的马鞭根本无法骑马。谁家嫁女儿,马脖子上若不挂上几匹绸缎,到了婆家只有被瞧不起的份儿。

  到万历三年底,由皇帝在京组建,全数由女真贵人子弟构成,以“鹰扬”为旗名的御林骑军,将女真上层成建制的抵抗完全瓦解——改汉名为佟赤忠的努尔哈赤,也成为了光荣的鹰扬军之一员。

  这一章查阅了很多女真口数的资料,对其当时的生产生活状况有了了解之后才下笔。怎么说呢,不满意——像论文更超过小说。如果从一个基层女真人的角度来写会更好,但是老摩的大纲内,并未设置基层女真的角色,就这么着罢。

  另外,这一章字数也有点少,大家见谅哈。有读者也许发现了,周末老摩更新还没有上班稳定,主要原因是陪孩子上课,辅导时间长——孩子妈累了五六天,老摩周末也要让摩嫂休息休息。

  请收藏:https://m.biquge0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