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47章 沈万三出尽风头_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明和海外进行贸易,海外商人只认金银不认宝钞。如果想让海外贸易发展起来,没有足够的金银是不行的。”

  “胡说八道!”礼部尚书道,“印一文钱的宝钞,全国上下得印多少?恐怕连印的成本都不够。”

  “铸铜币还不是得铸吗?印一张一文钱的宝钞,总比铸一枚铜币划算得多。”沈万三道,“金钱本身并没有价值,交易和流通是其唯一用途。如果贵重的铜、金、银,只是用来交易和流通,是不是太浪费了?臣觉得这些贵重物资,应该作为稳固宝钞所用。”

  “只有朝廷的铜和金银库存足够多,才能稳固住宝钞的地位,才能让百姓能放心的使用。那些海外商人也会更信任洪武宝钞,或许以后就能直接用宝钞和他们进行交易。”

  “不错。”朱元璋听了点了点头,“就按你说的办。”沈万三富可敌国,他对钱币的见解,肯东要比礼部尚书那些人高明得多。

  “李善长。”

  “臣在!”

  “立刻印制一文,两文等面额宝钞,全国流通,所有的金银铜全部收归国库。”

  “遵旨!”

  ……

  “至于宝钞的购买力逐年降低问题,臣觉得是朝廷印的太多了。”沈万三又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宝钞无论是印多了还是印少了都是不对的。”

  “哦,此话怎讲?”朱元璋问道。

  群臣闻言,也都认真的听了起来。宝钞贬值的现象时常出现,他们一直都不明白其中的原因。

  “道理很简单,我们把一个国家比作一个封闭的村子,不能和外界进行交易。村子每年生产的粮食是个定数,假设只有一百石。”沈万三说道,“如果村里印的宝钞只有一百两银子,那么一两银子就能买一石粮食。如果印了一万两,那么就需要一百两才能买到一石粮食。”

  “原来如此!”朱元璋和群臣听了,顿时都明白过来。

  这个道理说出来很简单,但此前就是没人懂,窗户纸没被捅破,大家都被蒙在鼓里。一旦被捅破了,人群又会觉得连稚子孩童都能明白。

  历史上朱厚照就是因为不懂金钱贬值的原因,全国收集铜器,然后融化大规模铸币,让百姓苦不堪言,而他还洋洋自得以为自己为朝廷赚了大钱。

  “宝钞不能印多不能印少这点很重要,因为这关系到百姓对宝钞的信任程度。如果百姓对宝钞不信任,那么宝钞就名存实亡了。”沈万三道,

  “而经常进行币改,也会给朝廷和百姓带来巨大影响。”

  “此外,进行海外贸易,就相当于把村子对外开放,可以购买别村的粮食了。在这个时候,刚才那个村子,就可以通过改变印刷宝钞数量的方式,大发其财。”

  居然还有这种操作?人群听得是傻了眼。

  果然是奸商啊!群臣心中想道,此人的奸猾超出了我等想象!如果不是他说出来,估计在场的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人知道。

  通过改变汇率赚取逆差,虽然沈万三并不知道这个名词,但他已经实操过了。此前就有一个海外行商,在他的忽悠之下接受了洪武宝钞交易。

  请收藏:https://m.biquge0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