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14章_细说清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他当负责进行和议的全权大臣。李鸿章仍旧滞留上海,不肯立刻去北京找洋人的公使开谈判。

  七天以后,北京沦陷,李鸿章更不想去。又过十天,慈禧从太原的行宫(巡抚衙门)再颁一道上谕给李鸿章:“着准便宜行事,将应办事宜迅速办理,朝廷不为遥制。”

  李鸿章继续拖了七天,同时多方试探列强的意旨。挨到八月初七,他才打了一个电报给慈禧,要求(一)加派庆亲王奕劻、军机大臣荣禄、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为全权(议和)大臣;(二)下诏罪己;(三)“剿办”(义和团)。

  八月初九,他会同刘坤一、张之洞,奏请责成直隶总督(他自己)“剿办”义和团;处罚抵抗俄军的黑龙江将军寿山、吉林副都统晋昌。

  慈禧见到李鸿章露出可以北上的意思十分兴奋,除了“如拟”加派奕劻、荣禄、刘坤一、张之洞等人为全权大臣以外,很恭维了李鸿章一顿:“该大学士此行,不特安危系之,抑且存亡系之,旋转乾坤,匪异人任,勉为其难,所厚望焉。”

  李鸿章一面电令奉天吉林黑龙江的将军,对俄不许抵抗,一面于八月二十一搭招商局轮船北上,于俄军入占沈阳的一天到达天津。

  李鸿章在天津住了十天,到闰八月初八(1O月1日)才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时候,他已是虚岁七十八岁的老人了。俄军派了一队骑兵保护他,他也只和俄方的人员来往。

  闰八月初十,他乘帆船去北京与他的老朋友总税务司赫德会面。赫德把清廷颁来的“全权大臣”关防转交给他。

  另一位全权大臣庆亲王奕劻,原已于北京沦陷之时逃往怀来。其后清廷的留京办事大臣大学士昆冈,接到赫德的建议,奏请在旅途中的慈禧,叫庆亲王回京。庆亲王只得在八月初十(9月3日)回来。英、日两军派兵将他保护。三天以后,他分访各国驻华公使准备讲和,未得要领。公使们告诉他,关于具体的和平条件,他们尚在等候本国政府的训令。

  庆亲王一向以贿赂公行著名,然而这时候俄国以外的洋人对他颇具好感。原因是,在拳众与甘军围攻使馆期间,他以总理衙门的“首席大臣”的资格(地位次于管理总理衙门的载漪,但实际上仍在负责处理公事),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请准慈禧,向各国公使通函,表示愿意护送他们去天津。

  李鸿章来到北京之时(闰八月初十),各国公使依然不曾接到本国政府有关具体和平条件的训令。

  甚至连笼统的条件也仅有俄、德两国政府已作表示。俄国的条件是:只要能避开东三省的问题不谈,对清廷差不多可以“无条件讲和”。德国的是:惩办元凶(载漪刚毅等人)。

  倒是法国人头脑细密,首先在闰八月十一(10月4日),亦即李鸿章到京的次日提出了六项原则:(一)惩办祸首;(二)禁止军器输华;(三)索取赔款;(四)使馆驻扎卫兵;(五)拆毁大沽炮台;(六)天津、大沽之间驻扎洋兵,保障大沽与北京之间的交通安全自由。

  过了二十二天,奥、比、德、英、意、日、西、俄、美九国公使于先后接受了这六项原则以后,会同法国公使起草了一个共同照会,交给庆亲王与李鸿章。

  在这个期间,为了对付俄国,英、德两国奏了一支插曲。英国首相兼外相索尔兹伯里勋爵与德国驻英大使哈茨菲勒狄特,在10月16日(闰八月二十三日)签了一件《英德协定》。协定的内容是:(一)在英、德两国势力所及的中国领土内,河川沿海各港无差别地自由开放给无论何国的臣民,从事贸易及其他各种正当的经济活动。

  请收藏:https://m.biquge0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