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0、_芸芸的舒心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也曾有人出仕,至于秀才公更是每代都有。

  耕读之家较之旁的读书人家本就很有优势,但凡是年岁够的男丁就会入私塾就读,一旦考中童生就会被送到名师处继续进学,其所花费的束或者笔墨一类,皆从公中出。一旦考中秀才,就由族中出钱供养,哪怕一生再无寸进,这辈子也绝对衣食无忧。若是将来不愿再进学,则可以选择进家学当先生,自可得另一份月例。

  至于那些个没什么读书天赋,连童生都考不上的,或是外出做工,或是下地劳作,总有事儿叫他们干。若是考上童生的,则至少能在家里混个小管事当当,同样不愁吃喝。

  说真的,在了解了柳家的情况后,周芸芸真心为三山子感到心塞。所以说,投胎真是个技术活儿。

  而孟家这头,自打在府城暂居之后,孟秀才就托人告知了柳家。不过,因着大家都要准备不久之后的秋闱,大小柳都不曾前往拜访,倒是曾唤人送过几次书信,相约在秋闱前夕聚一聚。

  以柳家的情况,留在家中进学反而更为妥当,毕竟家中好些长辈都不止一次的参加秋闱。等真到了日子,自有人打前站,来府城客栈订好房间。

  据说,柳家今年参加秋闱的逾十人。

  值得一提的是,柳家运气极好,哪怕前段时日洪水滔天,可他们家的田产愣是好运的躲过一劫,半点儿损失皆无。且他们家年年屯粮,更是借机向县衙门献粮,得了县令大人好一通夸奖,惹得城中富户相继献粮。

  撇开这些事儿不提,单说府城这头,洪灾的后遗症还是很明显的。

  眼瞅着临近八月,府城的学子虽然多了些,可较之往届科举却是冷清不少。

  要知道,秋闱的考场并不是每个府城都有的,像孟家所在的府城,就是附近几个州县唯一的一个考场,就设在城南夫子庙东侧的贡院里。因此,在以往三年一次的秋闱里,附近几乎所有的秀才都会涌入城南,少则两三千人,多则逾五千人。

  秀才搁在乡下是难得,可事实上数量却是真的不少。试想想,单是县城那块,每年考中秀才的就不下一二十人,一个府城拥有几十个下属县,县城下面无数个镇子、村落。且还有一点很重要,科举是一年不中仍能年年应考的,所以说两三千人真心不算多了。

  然而这一年的秋闱,破天荒的只有不到五百人参加。

  孟秀才就是其中之一。

  都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搁在孟秀才身上还真是如此。想当年,他刚考上了秀才,怀着满腔雄心壮志,想着次年秋闱一举考中举人,结果就在那一年冬日里父母双亡,他本人则守孝三年,连着错过了两届科举。

  就在人人都觉得他时运不济之时,这一年的秋闱却罕见的出现了应考人极少的情况。依着往年的例子,是数千人

  请收藏:https://m.biquge0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